鹿港龍山寺為國家一級古蹟
寺內各處角落都是早期泉州一代名匠精緻的藝術品。
在早期,龍山寺原是暗仔街(今大有街)的一間舊廟,清乾隆51年(1786),
由當時都閫府--陳邦光發起,以鹿港八郊所得淨利及地方聯合捐募,
遷建於現址,整座寺廟面積約有1600多坪,面寬三間35公尺,
進深四間約110公尺,一共有:四進、三殿、99個門,
規模廣大、格局完整,故有「台灣紫禁城」之稱。
山門
寺院風格採中國傳統式建築,講究平衡、上下對稱、左右對齊、
山門前後左右共採用十二根柱子,其中四根柱子直通上簷,其餘八根支撐下
簷,其形狀一圓二方,圓柱代表家法;方柱代表國法,且這十二根柱子代表十
二地支, 象徵著周而復始、川流不息,山門的作用在於將內外院做一分界,
經過山門入到寺院內,則有如遠離塵囂,進入清淨修行之地。 ↓
前殿
前殿共開五門,故又稱「五門殿」,相當開闊大方。中央三川殿開三道門,兩
旁則各開一門,清楚的區分出主從層次。
前殿的長寬比例較為扁長,而不強調高聳,讓人感覺十分舒展而和諧。 ↓
正殿
正殿供奉觀世音菩薩,左右各立一位護法神,一為瑋托將軍、
另一為伽來將軍,兩側壁面則供奉十八羅漢,正殿屋頂的小塔是五層塔,
通常奇數塔層的寺廟屬於陽廟,偶數塔層屬陰廟。
八卦藻井
龍山寺內的八卦藻井是全台灣最大的藻井。跨距約5呎半,
由16組斗拱5層相疊組成,其形狀如結網,且不用任何一根鐵釘,
完全以木栓接而成,藻井正中位置有一彩繪龍,龍嘴銜有一鐵環,
用以吊掛銅鐘,具有產生回音共鳴的作用,
八卦藻井上有一「井」字,在星相學上稱之「東井」東井屬水,
有剋火之意。 ↓
後殿
後殿供奉的是阿彌陀佛,兩旁則供奉地藏王菩薩及藥師佛。
鹿港天后宮
天后宮創建於民前三百二十一年
係台灣一奉祀湄洲祖廟開基聖母神像的廟宇。 ↓
天后宮湄洲媽祖不但神靈顯赫,香火鼎盛,更因廟宇年代久遠
規模宏偉而聞名遐邇。尤其建築結構富麗堂皇,古色古香,
雕樑畫棟獨具匠心,彩繪及木石雕刻,皆精緻絕倫巧奪天工,
固有藝術殿堂之稱。
鹿港天后宮的平面格局,在清同治時期的改建便已建立基本規模。
當時重修後的規模已經是「三殿式」的平面格局,
包括有三川殿﹝含戲台﹞、中殿﹝媽祖殿﹞、後殿﹝天公殿﹞
及禪房護厝等主要建築物。
一九二三年的改建便是以既有的規模為基礎再加以拓寬改建。
在改建之前,天后宮僅為面寬三開間、前後三殿式之平面格局;
經改建及近代的增修之結果,成為正面五開間﹝五門﹞、
進深三殿、左右過廊及左右護龍等之平面格局。
兩殿間以左右過廊﹝鐘鼓樓﹞相連共同圍出中庭,
主殿及後殿再以護室圍出後庭,兩側護龍再以過水廊與主殿相接,
其平面格局呈現出臺灣中型廟宇典型的格局 。
由鹿港天后宮分靈分香出祖的大廟宇有
北港朝天宮、彰化天后宮…等共計兩千餘座
信徒遍佈全台各地 終年香火鼎盛 香客絡繹不絕
尤其每年一到三月的進香旺季 更是人潮洶湧........。